English

“中生代”考古人

1999-11-1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李 韵 我有话说

悠悠五千年华夏文明,蕴含着多少为世人所仰慕、为国人所自豪的历史。而这些历史能为后人知晓,除了历史典章的记载外,更多的是由大量的文物特别是出土文物以其自身的特质无言地传达出来的。它们的重见天日,饱含着中国考古人的心血和不可磨灭的功绩,其中也包含着被考古学界称之为“中生代的心血和功绩。

张建林——世界屋脊考古人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而海拔5000米的阿里高原则是“屋脊上的屋脊”。公元9世纪中叶以后,在这片高寒荒漠上,有一个叫古格的王国演绎了一段充满戏剧色彩的历史。17世纪上半叶,由于西方传教士的进入而引发的动乱和战争,王国最终被彻底毁灭。多年来,古格王国传奇又神秘的历史一直被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藏学家所关注。但由于藏文历史文献中有关的记载十分简略,而古国周围的重重天然屏障、恶劣的自然环境、遥远而艰难的路途又使人望而却步,所以无论是从西藏腹地还是从新疆南部前往都极困难。近百年来,对这个遗址的考察活动,进展甚慢。

1984年,刚刚从西北大学毕业两年的张建林,第一次踏上了阿里高原上那神秘古国的遗址。此后的十几年中,他不知多少次往来于高原与内地之间,在那片72万平方米的遗址上,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一个发掘现场都有他洒下的汗水。在5000多米的高原上,一般人喘气都费劲,更何况是要寻找发掘湮没了300多年的文明!

1985年,张建林作为业务队长,带领着考古队员们从拉萨出发,经过藏北无人区,翻越冈底斯山,行程半个月到达古格王国都城遗址,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发掘工作。阿里高原降水极少,年均不足100毫米,干起活来尘土飞场;昼夜温差达30摄氏度,白天头顶烈日,汗流成河,晚上蜷缩在睡袋中,仍冻得睡不着。张建林在1998年7月14日的日记中写道:“附近村庄的马都去了夏季牧场,一匹也租不到,只好步行。每人负重20公斤以上,帐篷、睡袋、食品、水、发掘器材、摄影器材、甚至铁锨和镢头全都得背着。河北岸通往萨冈寺院废墟的道路是十几公里河谷戈壁,寸草不生。烈日下负重而行,速度缓慢。正中午找不着阴凉地儿,只好坐在滚烫的砾石上歇脚。不到20公里的路走了6个小时,下午4点才到。”张建林和他的同事们的汗水没有白流,神秘的古格王国正是在他们的探索下逐渐显出了清晰的轮廓。

王巍——考古界的双博士

王巍,男,历史学博士(中国)、文学博士(日本),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1982年,王巍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十几年来,他致力于东亚地区古代文化交流和夏商周的考古学研究,先后发表学术专著两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近20篇是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他曾十余次应邀参加在日本和韩国召开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在两国的二十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作学术讲演。他用日文撰写的《从中国看邪马台国和倭政权》一书,对日本古代王权和国家形成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将之与中国古代王权与国家的特点进行比较。此书被誉为开辟日本古代历史研究新纪元的世纪之作。日本著名的国立大学——九州大学为此破例授予他博士学位。1995年,在他留学日本期间,日本某国立大学以年薪70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50万元)聘他任教,被他婉言谢绝。他对记者说:“当我代表祖国站在国际讲坛上时,心中的自豪是金钱买不到的!”

夏商周断代工程,堪称本世纪末考古界的重大项目。王巍在此项目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1996年至1998年三年间,王巍率领着“文革”后最大的一支考古队在河南偃师的艰苦发掘工作,使考古界一直未能确定的商代都城修建年代得以确认。王巍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商代夯土城墙、宫殿建筑区及城内早期修建的内城,他们根据内城建筑布局的中轴线,将我国古代建筑“择中立宫”的历史又上溯了五、六百年。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该内城研究,并与其他遗址资料进行系统论证,考古界一致认定:偃师是商灭夏后最早建立的商代都城,城中小城的始建年代,可以视作夏商两代分界的界标。偃师商城内城的发现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吉大考古系——培养实用型考古人才的基地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一批著名大学陆续建立了考古系或考古专业,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考古人才。这些院系在学科建设方面各有特色,而其中尤以吉林大学考古系在综合实力方面名列前茅。吉大考古系重视培养学生的田野考古能力,走出了一条以田野考古为基础、围绕实习基地开展科学研究的成功之路。这里培养出了“中生代”考古人才如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韦坚、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陈奇、副所长许永杰、河南省古建筑研究所副所长张玉石、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李纪、北京大学考古系副教授齐东方等一大批考古界的骨干。

八、九十年代,随着“中生代”考古人的逐渐发展成熟,吉大考古系在总结以往基地经验的基础上,又陆续建立了一批考古科研与教学基地,并取得了一项又一项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原四川省(现辖于重庆市)奉节县是吉林大学考古系的考古基地,这里历史上是古代巴蜀文化与楚文化接触的地域前沿。吉大考古系的师生们1993—1997年的调查发掘和研究结果表明:奉节县三峡库区共有古遗址和古墓葬49处,出土的古文化遗存早至新石器时期,晚到明清,共有9个历史发展阶段,其中汉代以前遗存均属该地区首次发现。特别是对老关庙遗址从1995—1997年连续三年的系统发掘,发现了从商代到春秋时期的很多重要遗存,并建立了以该遗址下层遗存为代表的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老关庙下层文化”。这是川东地区瞿塘峡以西地段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它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该地区史前考古研究的空白,而且对于探讨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老关庙遗址也因此被列为“’94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注重自然科学的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也是吉大考古系的又一重要特色。从1995年开始,他们在与国内、国际的同行合作,对内蒙古赤峰地区的古遗址进行调查发掘时,就采用了一些在国际上也属先进的如全球卫星定位、激光测距等方法技术。吉大考古系在对古人类学和对古代人DNA的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以“中生代”考古人朱泓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体质人类学研究”,目前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在国外亦具有较大影响。朱泓目前已成为我国古代人骨骼鉴定领域第一人。90年代中后期,在内蒙古赤峰市夏家店上层文化(属青铜时代文化)遗址陆续发掘出了一些古人骨,朱泓发现该人种类型属于古华北类型,与早先在下层文化遗址挖出的人骨属于不同类型,从而否定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先秦时期只有一种类型的人的说法,从人类学的角度否定了上层文化是从下层文化发展而来的结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